My dream lens : Angenieux S21 & M1

Everyone has dream. For photography, My dream lens are the Angenieux S21 and M1. These are in my opinion, very interesting and rare lenses that needs time, luck and cash… I am hoping to find one in the future. I have started the process in 2018 but lapses for several years. Hopefully, I can find one in good condition and good price. " Angenieux " which is now synonymous with expensive lenses. 

P. Angenieux 50mm f/1.5 Type S21 (from the year 1953) is a fast manual focus prime lens for 35mm rangefinder cameras. It is a rare lens that achieves F1.5 with a very standard Gauss type configuration of 6 elements in 4 groups. Thanks to minimum aperture ratio of f/1.5 enables shooting in low lighting conditions without a tripod or a flash. Thanks to the 10-bladed aperture, this lens has a beautiful bokeh, the subjects located outside the depth of field are shown with highly circular features. This bokeh feature will be appreciated by professional filmmakers and photographers taking portrait photos.

The Angenieux 50mm F0.95 Type M1 was originally designed as a Cine lens and the lens was also designed for military surveillance. One disadvantage is that it does not fully cover the 35mm full frame. It offers signature, however, the Angenieux colour and bokeh, which is vividly romantic with a strong movie mood.

The price for the S21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M1. I will need to do the pros and cons in order to decide which one is more suitable and my current preference is for the S21 as I have a Canon 50mm f0.95 dream lens already and a S1 

Borrowed photos below







Informations from the net: https://www.douban.com/note/266230818/

编号-----------生产年份

C15000之前-----1935-1941

C15000---------1942

C25000---------1943

C40000---------1944

C50000---------1945

C65000---------1946

C95000---------1947

C120000--------1948

C150000--------1949

C175000--------1950

188190---------1951

205144---------1952

252953---------1953

333942---------1954

374494---------1955

422225---------1956

457710---------1957

489029---------1958

656782---------1959

772739---------1960

892237---------1961

983620---------1962

1048806--------1963

1089651--------1964

1133553--------1965

1165206--------1966

1197971--------1967

1218594--------1968

1243618--------1969

1276691--------1970

1303945--------1971

1363733--------1972

1374029--------1973

1388527--------1974

1407046--------1975

1425572--------1976

1436738--------1977

1445937--------1978

1451571--------1979

1460230--------1980

1468987--------1981

1473032--------1982

1476845--------1983

1484276--------1984

1504607--------1985

1517838--------1986

1524041--------1987

C1548700-------1994

Angenieux這家法國公司由Pierre Angenieux於1935年在巴黎創立. 相對於英國德國的百年老字號鏡頭廠, Angenieux算是後起之秀. 它真正展頭露角是在二戰結束後, 先是以135SLR相機用的廣角鏡繼之以電影及電視攝影機Zoom鏡頭揚名立萬. P. Angenieux分別在1964及1990得過兩次奧斯卡金像獎. 第一次是因為25-250mm十倍變焦鏡的技術創新, 第二次則是表彰P.Angenieux對電影工業貢獻的終身成就獎.

Angenieux的產品橫跨照相機, 電影電視攝影機, 醫療, 航太及軍事用鏡頭及光學儀器. 成立以來一直維持著小而美的營運型態. 即使是最高峰時期員工都不超過500人. Angenieux曾做過兩支長三米, 放大倍率100倍的Zoom鏡頭用來觀察愛國者飛彈的彈道模擬. Angenieux大概也是太空任務最常搭載的鏡頭, 包括早期的游騎兵(Ranger),Apollo 11, 太空實驗室, 和平號太空站及哥倫比亞太空梭都可以發現Angenieux鏡頭的蹤跡.

可惜的是由於本身並非相機製造廠, 1960年代135SLR相機開始風行以來, 日本五大廠幾乎囊括的90%以上的市場. 到了1970年代, 像Angenieux這樣的專業鏡頭廠幾無棲身之處. 雖然Angenieux在80年中推出幾支Zoom鏡及大光圈APO定焦長鏡,以高素質的鏡頭搭配Nikon, Canon, Leica, Contax等相機接口, 企圖在這個市場留有一席之地. 可惜時不我與, 終於在1994年全面退出135相機市場. 彼時Angenieux的員工已不到兩百人. 該年Thomson-CSF集團收購了Angenieux公司, 並於2000年春天改組更名為" Thales Angenieux ", 此後專注於外科醫療, 雷射工業及電視攝影機鏡頭的生產. 135相機的世界裡, Angenieux這個名字已是昨日黃花, 雖是典範長存卻不無遺恨.

從1936年至1994年將近六十年的時間裡, Angenieux只生產了大約一百五十萬支鏡頭. 其中86%的產量集中在1946~1975年這三十年的黃金年代, 每年的年產量約為45,000支. 1976年之後每年的產量大約只有6,000支. 接著來談兩個Angenieux楊名立萬的鏡頭設計. 雖然這兩個設計理論都非Angenieux原創, 卻是由Angenieux將其商業化並發揚光大.

Angenieux有名的兩個鏡頭設計

Retrofocus Lens

這個設計應該稱做Reversed Telephoto. Retrofocus的名稱是Angenieux自己取的, 當成這類鏡頭的商標. 後來因為太成功了, Retrofocus很快就變成這類鏡頭的通稱. 這個設計於1929年由Ball & Bowen提出, 設計理念來自電影放映機. 在放映機鏡頭前加上一片凹鏡, 藉此放寬銀幕並縮短投影距離. 想像一下, 如果光線倒過來反向進行, 這不就是一個攝影機的廣角鏡嗎?

1950年之前, 135相機所能選用的廣角鏡實在少的可憐. 不管是給ranger finder相機(Leica, Contax)或reflex相機(Exakta, Alpa)用,彼時的設計大都採用Tessar或對稱式設計. 針對廣角鏡的應用, 這些設計一直沒有較好的方式來解決下面的問題: 角度愈廣邊角失光愈嚴重, 導致可用光圈無法做大. 例如當時的 Tessar 28/f8 for Contax, Hektor 28/f6.3 光圈實在小的可憐. Reflex相機用的廣角鏡後鏡組至底片的距離至少須騰出35mm的距離, 以免反射鏡打到鏡頭. 有了這個限制, 當時Reflex相機用的最廣鏡頭只到40mm, 最大光圈還只到f4.5. 而Retrofocus的設計正好可以一舉克服上面的問題. 但是在實際的生產上, Retrofocus的設計也有本身的問題要克服. 由於要增加鏡頭的進光量, 第一片的鏡片體積及曲度都較大, 製作不易. 成本較高. 另外, 由於鏡組的排列方式極不對稱, 更是大輻地增加了變形矯正的難度. (使用ASPH非球面鏡是可行的方式之一, 例如Leica現代廣角M鏡). 這些問題Angenieux都一一克服了. 1950年Angenieux推出了第一支單眼相機用的廣角大光圈鏡頭 - Retrofocus Type R1 35mm/f2.5. 1953年接著推出 Type R1128mm/f3.5. 1957年又推出 Type R51 24mm/f3.5. 這些鏡頭不管是焦段或是光圈在推出當時都是創紀錄的.從此135SLR廣角鏡進入一個新紀元. 東德Zeiss在1952年推出第一支Retrofocus鏡頭 - Flektogon 35mm/f2.8, Flekotogon也成為爾後這一系列鏡頭的商標.(25mm/f4-1960, 20mm/f4-1961, 20mm/f2.8-1971, 35mm/f2.4-1975, 28mm/2.8(FE) -1977). 西德]Zeiss則遲至1960年以後, 配合Contarex相機, 才推出Retrofocus設計的系列鏡頭(Distagon)設計完成了135相機定焦鏡頭四大基本設計的最後一環 - Cooke Triplet , Double Gauss Symmetrical, Telephoto, Retrofocus.

現代新材料及技術的引進, 例如多層燻膜, 稀土元素高折射玻璃, 螢石異色散鏡片, 非球面鏡及浮動鏡片的使用, 基本上並沒有帶來原創性的設計, 祇是再進一步完善這些基本設計而已. 1930年代起已經有設計給16mm電影機使用的Zoom鏡頭. 當時的變焦倍率都只有3倍左右. 由於二戰的關係, Zoom鏡頭開發要到1950年後期才有長足的發展. Angenieux於1958初推出第一支16mm電影機用的4倍變焦鏡頭.(17-68mm/2.2). 該鏡頭在市場上極為成功. 前後大約生產了七萬支. 此後變焦倍率不斷往前推移. 1960年推出10倍鏡, 1967年18倍, 1976年42倍,1994年更達到72倍! 雖然第一支量產給135相機用的Zoom鏡頭(Zoomar 36-82mm/f2.8)早在1958年就由Voigtlander推出, 但Angenieux要到十年之後才生產了第一支給135相機用的變焦鏡(for Leicaflex, 45-90mm/f2.8). 爾後要等到1980年代才又推出三支. 這幾支鏡頭我留待後面再介紹.

Angenieux鏡頭命名法

Angenieux不像Leica, Zeiss或其他鏡頭廠流行給不同的鏡頭設計取名字. 所有定焦鏡一律用 "Type XX" 標示, 從不同的Type很容易就可以辨識出該鏡頭的基本設計. 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types:

R: Retrofocus type

P: Ernostar-6 type(5片4群)長鏡頭

Y: Ernostar-4 type(4片4群)長鏡頭

S: 雙高斯對稱式(6片4群)標準境

X: Tessar type (四片三群)

Z: Triplet 三片式

談Angenieux生產的135相機鏡頭...

切入主題前先交代一下時空背景. 對歐洲的照相機及光學工業而言, 1945年終戰後的五年間是一個空窗期. 一方面戰敗的德國百廢待舉, 無力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 戰勝的英法兩國一時也沒有像樣的相機廠來填補市場空缺. 然而, 許多戰前德國有關相機製造及光學設計的智慧財產權因戰爭被充公了. 導致戰後許多Leica, Contax仿冒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加上Kodachrome的推波助瀾, 1950年後相機工業十年的黃金時代於焉展開。

在50年代 6x9,6x6相機仍是消費市場的主流, 這個趨勢要到50年代中期以後才逐漸被135相機取代. 這段期間Angenieux生產的鏡頭有60%是供法國本土6x6及6x9相機使用.

3. Angenieux Lenses for 135 Cameras

50年代Kodak公司為了在歐洲推廣Kodachrome軟片, 生產了大量的Retina系列相機. 機身由柯達德國公司(Kodak AG)製造, 搭配Schneider或Rodenstock的鏡頭, 除就地供應市場外並部分返銷美國. 當中有幾款Retinette相機(不連動對焦)則由柯達法國公司 (Kodak Pathe)選配Angenieux的標準鏡頭.(50/f4.5, 50/f3.5, 45/f3.5, 50/f2.8). 這批Retinette相機總共生產了將近二十萬台. 以下我專只介紹Angnieux生產給135相機用的可交換鏡頭. 這些鏡頭約可粗略分為古典及現代兩批.

3.1 古典時期(ca. 1945_1968)

戰後相機產業的空窗期對Angenieux這樣一個專業的鏡頭生產廠是個空前的好時機. 一來除了Leica, Contax一時無法滿足的正廠鏡頭之外, 現在又多了仿冒機. 而彼時許多相機廠並無生產鏡頭的能力. 只能靠像Angenieux, Schneider這樣的鏡頭廠提供鏡頭.例如Alpa, Exakta, Praktica, Rectaflex等.

Angenieux要到1950年推出第一支Retrofocus 35/f2.5之後, 才建立自家鏡頭的獨特造型. 鏡筒是黑色陽極處理, 間以三圈銀白色細環(1954年之前是白色鋁製細環, 之後改為chrome粗環). 非常高雅耐看. 有些設有預設光圈環(preset aperture ring). Leica有幾支Visoflex用的鏡頭也有這種預設光圈環. 1958年推出造型前衛的自動光圈鏡頭(主要給Alpa, Exakta相機用). 有兩種顏色,全銀鍍鉻或全黑陽極處理. 光圈做成像快門環一樣, 置於鏡筒上方.由於同一個設計有不同的接口或造型版本, 為方便說明起見, 我將使 用下列代號: 接口(mount) - Leica Screw (L), Contax(C), Alpa(A), Exakta(E), M42(M), Rectaflex(R) 造型: 細三環(A1), 粗三環(A2), 自動光圈銀色(A3), 自動光圈黑色(A4)

1950年以前

35/f3.5 Type X1 (ca. 1947 - 1950) - 有Leica Screw, Contax 及 Alpa三種版本. 任一版本都很少見, 產量不詳.

50/f2.9 Type Z2 (ca. 1942 - 1949) - 有Leica Screw, Alpa及 Rectaflex三種版本. 造型不一, 少見. 產量不詳.

50/f1.8 Type S1 (ca. 1942 - 1958) - 有L, C, E, M, A, R 版本, 1954年後有A1造型. 成像素質極高. Leica版偶會在eBay上出現,成交價約在US$1,300 ~ 1,800之間.

75/f3.5 Type Z3 (ca. 1945 - 1947) - 只有Leica, Alpa兩種版本. 少見.

1950年之後

35/f2.5 Type R1 (ca. 1950 - 1968) - 有L, C, E, M, R版本, 獨漏Alpa版. 四種造型都有. 產量相對較多, 其中又以Exakta及M42版本最多. Leica及Contax版甚少.

28/f3.5 Type R11 (ca. 1953 - 1971) - 六種接口, 四種造型皆備. 產量相對較多. Leica及Rectaflex版甚少見.

28/f2.8 Type R11 (出產時間不可考) – 極為罕見的大光圈版本,像是迷樣的鏡頭,亦無任何文獻資料說明其發售資訊,據推測應該是當時的PROTOTYPE;也有人推論說是當時PROTOTYPE的光學效能不如預期,所以才重新設計光圈3.5的版本。

24/f3.5 Type R51 (ca. 1957) - 這是這一時期最稀少的一支鏡頭. 只生產了一年, Exakta接口, A2造型. Type R61 (ca. 1958 - 1971) - 只有Exakta, Alpa兩種接口, A3及A4兩種造型.

50/f1.5 Type S21 (ca. 1953 - 1965) - 有Leica, Exakta, M42, Rectaflex接口. A1及A2兩種造型. Leica版極罕見. 這是第一支135SLR用的50mm標準鏡. (當時的標準鏡很多都是52mm或58mm)

90/f2.5 Type Y1 (ca. 1941 - 1953) -六種接口但只有A1,A2兩種造型. Type Y12 (ca. 1954 - 1958) - L, A, E, M42, R四種接口. A2, A3及A4三種造型.

90/f1.8 Type P1 (ca. 1950 - 1961) - 有Leica, Exakta, M42, Rectaflex四種接環. 只有A1,A2兩種造型. 素質極佳.

135/f3.5 Type Y2 (ca. 1944 - 1966) - 有Leica, Exakta, M42, Rectaflex四種接環. 但只有A1,A2兩種造型. 甚長.

135/f2.5 Type P2 (ca. 1953 - 1957) - 這是當時這一批鏡頭裡最貴的一支。只生產了四年, 產量極少. 成像品質與90/f1.8相當.

180/f4.5 Type P21 (ca. 1954 - 1970) - Tele設計, 長度比135/f3.5還短. 有Exakta, Alpa, M42, Rectaflex接環, A2, A3及A4三種造型.

接下來談Angenieux現代時期幾支 for 135SLR的變焦鏡及大光圈定焦長鏡.

3.2 現代時期(c. 1983 _1994)

雖然第一支135SLR用的變焦鏡在1958年就出現, 但是直到70年代之前, 像Zeiss, Leica這些日耳曼正統光學公司一直認為,變焦鏡的成像品質是絕對無法跟定焦鏡相比的. 而P. Angenieux自己也不看好135SLR 變焦鏡的市場. 雖然Zeiss Ikon的135SLR旗艦Contarex早於1959年上市, 卻遲至1970-71年才推出兩支變焦鏡 - Vario Sonnar 40~120/f2.8, 85~250/f4. 重量分別是2.0, 2.7公斤! 完全失去變焦鏡輕便機動的特性. Leica則在1968年配合Leicaflex SL相機同時推出了第一支變焦鏡: 45~90/f2.8.採用Angenieux的設計, 由Angenieux代工生產.

135SLR的市場在60年代開始變天以後, 至70年代市場已經大部分被日本廠攻陷. Angenieux一方面雖然繼續生產135SLR用的定焦鏡, 但數量已大幅萎縮. 另一方面, 家用電影機的市場逐漸被camcorder取代. Angenieux的鏡頭年產量由全盛時期的11萬支掉到1982年時不滿4千支! 這已是生死存亡的關頭. 於是Angenieux決定在135SLR的市場重新出發. 自1983年起, 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現代鏡頭. 無奈市場的現實已無法讓Angenieux起死回生. 這批鏡頭竟是了Angenieux在135SLR市場的天鵝之歌.

以下按出場順序逐一介紹. 這一批鏡頭的外觀設計跟以前有很大不同, 除生產給Leica那支是照Leica要求之外, 其餘的幾支為減輕重量, 對焦,變焦及光圈環全改為ABS塑鋼材質. 鏡筒上的標示除序號外也改為印刷.

Zoom 45-90mm/f2.8 (c. 1968 - 1980)

鏡組結構為15片10群. 這個設計的原型在Angenieux放?*啄暌恢睕]量產. 1996年秋天Cornwall拍賣會上有一支Angenieux生產for Retina Reflex的 Zoom 45-90/f3 原型鏡. 1962年出廠. 這應該是f2.8版的前身. 1968年Leica推出Leicaflex SL時, Angenieux說服]Leica同時推出這支Zoom. 因為先前Angenieux以經有過生產zoom鏡給Leica 8mm電影機(Leicina)的成功經驗, 雙方一拍即合, [$nbsp][$nbsp]唯一的要求是須符合Leica的外觀設計.這支鏡頭當時推出是天價, 由緞子襯裡裝在木製禮盒中. 令人想起XO干邑的包裝. 前期是兩刀接口(2 cam) for SL/SL2.筒身為陽極處理後再上黑漆. 後期(1976以後)for R3三刀接口的就只有黑色陽極處理了. 這支鏡頭總共只生產了大約兩千支.

Zoom 35-70/f2.5-3.3 (1983 - 1987)

鏡組結構為11片8群, 最大光圈2.5, 可拍macro(1:5.6), 最近對焦距離0.46m. 重量只有525克. 附一圓一方兩個遮光罩. 這個規格在當時同級的zoom鏡中都是空前的. 有下列各種不同接口的版本: Canon FD, Contax MM, Leica R, Minolta, Nikon AIS, Olympus, Pentax K及M42. 另外有NASA訂的特殊標示的版本. 這支鏡頭總共生產了大約一萬五千支.

Zoom 70-210/f3.5 (1983 - 1987)

鏡組結構為15片11群, 最大光圈f3.5, 可拍macro(1:2.5), 最近對焦距離0.9m, 重量780克, 附外接遮光罩. 與上面那支同時推出.也是有Canon FD, Contax MM, Leica R, Minolta, Nikon AIS, Olympus, Pentax K及M42八種不同版本的接口. 亦有NASA版. 這支鏡頭總共生產了大約一萬支.

Zoom 28-70/f2.6 AF(1989 - 1994)

這是Angenieux生產的唯一一支自動對焦鏡頭. 也是所有同級的變焦鏡中光圈最大的一支. 鏡組結構為16片12群, 最大光圈f2.6.最近對焦距離0.65m. 重量660克. 附外接金屬遮光罩. 這支鏡頭使用日本Hoya的玻璃, 而且鏡頭上沒有"Made in France"的注記. 1990年Angenieux將這個設計授權給Tokina生產, 因此Tokina AF 28-70/f2.8 AT-X這一系列的光學公式是跟Angenieux這支一樣的.接口的版本有 Canon EF, Minolta AF 及 Nikon AF 三種. 產量不詳.

180/f2.3 DEM APO (1986 - 1992)

這支鏡頭的設計採用螢石玻璃校正到APO的成像等級. 對焦機構是獨特的差動式內對焦(DEM - Differential Elements Movement). 鏡組結構為8片5群. 對焦時, 鏡身長度不變, 而由一組連桿以不同速度移動第二組及最後一組鏡片完成組像. 最近對焦距離為1.8m, 重量995克. 內建伸縮遮光罩. 附外接式腳架接環.接口的版本有 Canon FD, Contax MM, Leica R, Nikon AIS四種, 這支鏡頭總共生產了大約四千支.

200/f2.8 DEM ED

這支鏡頭的造型, 設計跟180/f2.3這支幾乎一樣. 但是只有ED而沒有APO標示. 最大光圈f2.8. 最近對焦距離2.15m, 重量945克.接口的版本也是有 Canon FD, Contax MM, Leica R, Nikon AIS四種, 這支鏡頭總共生產了大約1,500支.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eica M3 vs M4